热管理本体技术关键参数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技术涉及多个关键性能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热管理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成本。以下是几项主要的关键性能参数:
1)|热效率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 HTE
换热效率是衡量热管理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从电池组件中移除的热量与系统消耗的能量之间的比值。高换热效率意味着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电池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2)|温度均匀性
(Temperature Uniformity)- TUE
温度均匀性是指热管理系统能够保持电池组内部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良好的温度均匀性可以防止电池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现象,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并确保电池性能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3)|热响应时间
(Thermal Response Time) – TRT
热响应时间是指热管理系统响应温度变化的速度。较短的热响应时间意味着系统能够迅速调整并稳定电池温度,确保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别是在储能系统频繁充放电时,快速响应能力尤为重要。
4)|系统可靠性
(System Reliability) – SR
系统可靠性是指热管理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可靠性高的系统能够在各种环境和工作条件下保持正常运转,减少故障率和维护成本,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5)|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 EC
能耗是衡量热管理系统运行成本的重要指标。低能耗的系统不仅可以减少运行费用,还能提高整体储能系统的能效比,优化经济性。能耗的控制对储能系统的长期运营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6)|环境适应性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 EA
环境适应性是指热管理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湿、低温等)稳定运行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确保储能系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仍能安全地工作,拓宽其应用范围。
02
风冷技术
风冷系统是以空气为介质,利用风扇或自然风对流散热实现对电池模块的温度控制。风冷散热效果良好,成本低,在系统散热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方式。然而,随着储能系统规模和功率密度的增加,风冷技术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1)|技术原理
风冷技术通过风扇或自然风对流将热量从电池表面带走。风扇产生的气流流过电池组,吸收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然后将这些热量通过换热器散发到外部环境中。自然风冷则依赖空气的自然对流进行散热。
风冷系统设计围绕风道设计、电池间距、风扇数量及排列方式等参数,在不同充放电倍率及环境温度下的热管理效果开展研究。流体风阻和电池间距等通常是风冷散热分析的首要设计点,通过使用冷却效率系数定量评估散热效果,使用电池模块横纵向间距、风速、雷诺数、温度及温升和温均性等参数来衡量设计特性。
(图1:风冷冷却结构)
2)|热效率
风冷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型储能系统和环境温度较低的地区。在家庭储能系统和小型商业储能系统中,风冷技术因其成本低、易于安装和维护,仍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中,新风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环境空气进行散热,满足储能系统的热管理需求。
优点:
结构简单:风冷系统设计和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
成本低廉:相比液冷和其他复杂的冷却系统,风冷技术的初始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较低。
能耗较低:风冷系统主要依赖空气对流,能耗相对较低
缺点:
换热效率低:风冷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难以应对高功率密度储能系统的散热需求。
温度均匀性差:风冷系统易导致电池组内温度分布不均,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
受环境影响大:风冷系统的散热效果受到环境温度和空气湿度的显著影响,在高温环境下性能不稳定。
风冷技术在小型和低功率储能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高功率和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其局限性逐渐显现。未来,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风冷技术可能更多地被应用于特定场景,而热管理技术将成为主流。
03
液冷技术
液冷技术近年来在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的散热性能和较好的温度均匀性,使其成为目前主流的热管理方案之一。液冷系统通过冷却液在液冷板中循环流动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和可靠性。
1)|技术原理
液冷技术利用液体的高比热容和高导热性,通过冷却液在冷却管路或液冷板中循环流动,带走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液冷系统通常由冷却液泵、冷却液管路、液冷板、散热器和控制系统组成。冷却液通过液冷板吸收电池的热量,流经散热器释放热量,再回到液冷板继续循环,形成冷却回路。
(图2:储能液冷系统)
液冷设计主要围绕液冷板开展研究,从工艺角度可分为冲压、吹胀、钎焊等。从散热角度分析,通过探究冷却介质特性参数、介质流速和液冷管路设计参数等对电池模块温度的影响开展优化设计分析,常使用热仿真模型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表1:冷板类型)
2)|液冷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液冷技术在大功率储能系统和高密度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电网调峰调频系统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中,这些系统对散热性能要求较高,液冷技术能够满足其散热需求。此外,在电动汽车电池组和高性能商业储能系统中,液冷技术能够保证电池组内部的温度均匀性,延长电池寿命。
优点:
高换热效率:液冷技术具有高的换热效率,能够快速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
良好温度均匀性:液冷系统能够保持电池组内部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
快速热响应:液冷系统能够迅速响应温度变化,确保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高可靠性:液冷系统结构坚固,故障率低,维护方便。
缺点:
高初始投资:液冷系统的初始投资较高,包括冷却液泵、液冷板和管路等设备。
维护复杂:液冷系统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冷却液,维护工作较为复杂。
较高能耗:液冷系统的能耗相对较高,尤其在大型系统中,冷却液泵的功率消耗明显。
液冷技术凭借其的散热性能和良好的温度均匀性,成为储能系统热管理的主流选择。尽管其初始投资和维护成本较高,但在长期运行中,液冷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适用于大规模和高性能的储能应用。
04
相变冷却技术
相变冷却技术是一种利用相变材料(PCM)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来实现温度控制的热管理技术。该技术由于其的温度调节能力和简单的系统结构,近年来在储能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技术原理
相变冷却技术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的特性进行温度调节。当电池温度升高超过相变材料的熔点时,相变材料吸收热量并开始熔化,从而减少电池温度的上升;相反,当电池温度降低到相变材料的凝固点时,相变材料释放热量并开始凝固,防止电池温度继续下降。
(图3:相变冷却技术原理示意图)
相变材料在类型上分为固液两相和气液两相,在材料上可以分为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无机相变材料(如水合盐)和复合相变材料。有机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低成本,无机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和导热率,而复合相变材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4:相变冷却技术使用示意图)
2)|相变冷却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中小型储能系统:如家庭储能系统和小型商业储能系统,相变冷却技术能够提供的温度调节,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优点:
温度调节:相变材料能够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提供的温度调节。
系统结构简单:相变冷却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设计和安装。
低能耗:相变冷却系统主要依靠相变材料进行温度调节,能耗较低。
成本效益高:相变冷却系统的初始投资和维护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缺点:
相变材料选择复杂:不同应用场景对相变材料的要求不同,需要针对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相变材料。
热响应时间较长:相变材料的热响应时间较长,可能不适用于温度变化快速的应用场景。
材料老化问题:相变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老化问题,影响系统性能。
相变冷却技术凭借其的温度调节能力和简单的系统结构,成为储能系统热管理的重要选择之一。尽管其在材料选择和热响应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在中小型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等应用场景中,相变冷却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05
浸没式冷却技术
浸没式冷却技术是一种的热管理方法,通过将电池直接浸没在绝缘冷却液中,以实现热量吸收和散发。该技术凭借其的换热性能和均匀的温度控制,近年来在储能系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5:浸没式PACK箱体)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课题组王炎、李亚伦、王贺武等)
1)|技术原理
浸没式冷却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冷却液的高比热容和高导热性,通过液体直接接触电池表面进行热量交换。冷却液在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后,通过冷却系统(如冷凝器或散热器)进行热量的释放,再次循环回到电池周围,形成一个的冷却回路。
2)|浸没式冷却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大型储能电站:由于其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适用于需要高功率和高安全性的储能电站。
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设备:需要散热的环境中,浸没式冷却技术同样适用。
优点:
高换热效率:浸没式冷却技术的换热效率非常高,能够快速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
温度均匀性:冷却液直接接触电池,确保电池组内部温度的高均匀性。
快速热响应:浸没式冷却系统能够迅速响应温度变化,确保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高可靠性:系统结构坚固,故障率低,维护方便。
广泛环境适应性: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依然能保持运行。
缺点:
高初始投资:浸没式冷却系统的初始投资较高,包括冷却液、循环泵和冷却装置等设备。
维护复杂:浸没式冷却系统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冷却液,维护工作较为复杂。
冷却液成本高:高性能绝缘冷却液成本较高,且对系统材料和设计要求严格。
浸没式冷却技术凭借其换热效率和温度均匀性,成为储能系统热管理的重要选择之一。但由于其在初始投资和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并未大规模铺展应用。
06
直冷技术
直冷技术是一种通过直接使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先进热管理方法。该技术在国外一些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的热管理中已开始应用,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直冷技术的应用前景也逐渐受到关注。
1)|技术原理
直冷技术通过气液两相切换实现迅速制冷,不仅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而且得益于其独特的冷却介质,在泄露的情况下会转变为气态挥发,可有效避免常规冷却介质泄露后导致的电气件短路风险,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2)|技术先进性
直冷技术在热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高安全性:制冷剂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避免了传统液冷系统中的漏液短路风险,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
高能效比:直冷系统通过直接与电芯换热,避免了中间介质的热传导损失。
高换热效率:冷板中的液体气化过程能够吸收大量热量,理论上比液体对流换热效率更高。冷板中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可以实现更的热交换。
高系统可靠性:减少了液冷系统中的水泵等转动部件,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
3)|应用及市场前景
直冷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尽管目前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领域的一些量产车型,但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
储能应用前景:直冷技术在动力电池领域已有多款量产车型,但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尚未广泛。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直冷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将会逐步扩大。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新能源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安全、可靠的热管理技术需求日益增加。直冷技术凭借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将在这一市场中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技术提升:整体来看,直冷系统对电芯的温升和温差的控制优于液冷系统,能够实现电芯温升小于8℃,温差小于3℃的高精度控制。
高性价比:相较传统液冷系统,直冷系统减少了液流换热系统的复杂性,成本降低11.1%,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性价比。
清安储能率先在储能行业中应用直冷技术。该技术在储能系统中的成功应用,标志着热管理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直冷技术凭借其的制冷性能和快速的热响应,成为储能系统热管理的重要选择之一。
07
性能对比
为了清晰地展示各个热管理技术的性能对比,我们将关键性能参数整理成表格形式。通过表格对比,可以直观了解每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相变冷却多和其他冷却形式结合,不做单独比较)。
(表2:各技术路线性能对比)
08
成本对比
不同的热管理技术在初始投资、运行维护和整体成本效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表格对比了各项冷却技术在成本方面的表现。相较于液冷系统,直冷技术能显著降低热管理侧成本,减少11%的初始投入(风冷技术逐渐被替代,此处不做比较)。
(表3:不同热管理技术成本对比)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课题组王炎、李亚伦、王贺武等)
Chapter. 04
未来趋势与技术展望
随着储能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热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以下是一些未来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1)|技术原理
新型液冷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大大提升液冷技术的性能。例如,具有更高导热系数和更好化学稳定性的冷却液材料能够显著提高热管理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冷却液,因其优异的热传导性能和流动特性,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在传统冷却液中加入纳米颗粒,可以提高冷却液的导热性和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液冷系统的整体性能。
2)|智能管理系统
智能热管理系统的研发是未来的重要趋势。利用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智能热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储能系统温度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节。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储能系统在温度范围内运行,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系统安全性。
3)|智能热管理系统
相变材料(PCM)的进一步研发和优化将推动相变冷却技术的应用。未来,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相变温度范围和化学稳定性将不断改进,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广泛。复合相变材料的开发,将结合有机和无机相变材料的优点,提供更、更可靠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
4)|热电制冷技术
热电制冷技术利用热电材料的塞贝克效应,通过电流直接驱动温度差,进行制冷或加热。未来,随着热电材料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热电制冷技术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将逐渐增加。这种技术具有无运动部件、低噪音和长寿命的优势,特别适用于需要高可靠性和低维护的储能系统。
未来,储能热管理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智能化:智能热管理系统的发展将实现对储能系统温度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节,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新材料应用:新型冷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大大提升热管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多样化和定制化:随着储能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热管理技术将更加注重定制化和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应用的特殊需求。
储能热管理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向、安全、经济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储能热管理技术将在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清安储能;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烦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或洽谈版权使用事宜。